杏廉社隶属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,在校纪委和校团委的指导下始终秉承“廉洁之花开杏林”的宗旨,积极开展清廉校园文化活动。在甲子校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,社团特将学校中医药特色文化与社团宗旨相结合,探索中医药文化中的廉洁元素,开展“廉心药语”系列推送。
古籍知识
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有:“大明曰∶其药本草无名,因何首乌见藤夜交,便即采食有功,因以采人为名尔。时珍曰∶汉武时,有马肝石能乌人发,故后人隐此名,亦曰马肝石。赤者能消肿毒,外科呼为疮帚、红内消。”
古籍中简单介绍了首乌名由及部分药效,欲知其深层含义,我们需对其有全面的了解,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何为首乌吧!

何首乌成团状或不规则纺锤形,外表皮红棕色或红褐色,皱缩不平,有浅沟。质坚实,不易折断,切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,显粉性,常可见云锦状花纹。
而制何首乌是何首乌的炮制加工品,在炮制后其颜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表面和断面都呈黑褐色或棕褐色。颜色是从外表看两者最大最好区分的标志!而从药效来说,制何首乌还多了补肝肾、益精血、乌须发等更独特的药效!

何首乌和制何首乌的药效有很大的区别,中医药界称这样的现象为生熟异治,那么究竟是怎样的炮制方法,才导致如此呢?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,他就是全真教华山派二十四代传人王泰科。
首乌&廉洁
王泰科,七十三岁,秉承“天人合一,医道相通”的自然法则。众所周知,自古以来中医学就和道教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。晚秋采收的野生首乌,还留有残霜和泥土的气味,这对王泰科来说再熟悉不过。他深知,古法首乌炮制,犹如与自然的一场对话,要顺天时,静人心。这位沉吟寡语的老人,也曾行走大地,遍识百草。十三岁到七十三岁,是一甲子的轮回,王泰科深信修行是一生的功课,永无止境,平和中渗透的匠心,是以柔克刚的力量。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“近时治法∶用何首乌、赤白各一斤,竹刀刮去粗皮,米泔浸一夜,切片。用黑豆三斗,每次用三升三合三勺,以水泡过。砂锅内铺豆一层,首乌一层,重重铺尽,蒸之。豆熟,取出去豆,将何首乌晒干,再以豆蒸。如此九蒸九晒,乃用。”
以何首乌的块根制作药材,需要经历“九蒸九晒”复杂的炮制过程,整个流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都需要做到一丝不苟,其经重重磨难方以入药,甘草解百毒,这正像是平凡但却有着一身正气的廉士,在生活的千锤百炼中不被邪恶、欲望所污染,舍身赢正义、一心护廉洁。

小结
首乌,它不仅仅是一种药材,更是一种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象征,古人在不断地试验中才悟出“九蒸九晒”的复杂炮制过程,每一蒸每一晒中,人与药的品性都得到了锤炼,都收获了不一样的升华。
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更应该以生活中或大或小的磨难来磨砺自己的品行,走出舒适圈,抵制邪念与恶念,方能守护一颗廉心!